根據(jù)深圳市住建局計劃,明年深圳市將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計劃開工建設4萬套、新增安排建設2萬套、竣工1萬套。
深圳市交委提出,根據(jù)相關工作安排,2012年全市將新增150公里以上的公交專用道;推廣社區(qū)“小支線巴士”,引入“商務快巴”服務;原特區(qū)外公交覆蓋水平提高至87%。
深圳市教育局表示,2012年將著力推進教育發(fā)展若干重點工程。其中有:高等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工程。完成南方科技大學校園一期工程建設,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加快學科建設步伐。全面推進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籌備工作;職業(yè)教育強市建設工程。啟動深圳理工學院規(guī)劃建設,深化高職院校招生改革;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工程。各區(qū)統(tǒng)一本區(qū)域內的公辦學校生均撥款標準;實施學前教育公益普惠發(fā)展工程。力爭2012年全市90%以上的幼兒園達到規(guī)范化標準。
上海中心大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計劃中的綜合物業(yè)發(fā)展計劃,上海中心將建設一座超高層地標式摩天大樓,建成后將可取代附近的上海環(huán)球金融中心,成為上海第一高樓。按照發(fā)展計劃,該項目位于浦東新區(qū)陸家嘴金融貿易區(qū),東泰路、銀城南路、花園石橋路交界處,即陸家嘴金融中心區(qū)Z3-2地塊(目前為陸家嘴高爾夫練習場,乳山新村舊址)。地塊東鄰上海環(huán)球金融中心,北面為金茂大廈。
由上海建工集團參與的“上海中心綠色超高層建筑關鍵技術”科研計劃項目日前獲得上海市科委立項。作為世界未來超高層建筑的代表,高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廈是世界上首次在軟土地基上建造重達85萬噸的單體建筑,是世界上首次在超高層安裝14萬平方米柔性幕墻的建筑,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綠色建筑。
高科技打造智能建筑
上海中心大廈是用高科技打造的智能地標建筑,有望成為同時獲得美國LEED金獎認證和中國三星級綠色建筑認證的世界第一高綠色建筑。從設計來看,作為一種未來城市精神的象征,上海中心大廈革新了現(xiàn)有的超高層大樓設計潮流,體現(xiàn)了城市對“智慧高度”的追求。大廈旋轉、不對稱的外部立面可使風載降低24%,減少大樓結構的風力負荷;雙層表皮內外立面間的空中中庭形成了獨立的生物氣候區(qū),可以改善大廈內空氣質量,創(chuàng)造宜人的休息環(huán)境;創(chuàng)新的幕墻技術與傳統(tǒng)的直線型建筑相比,眩光度降低14%;大廈螺旋頂端可以用來收集雨水,進行回收利用;大廈頂部將安裝風力渦輪發(fā)電機,為建筑提供綠色電能。
從施工角度來說,也有很多綠色環(huán)保施工的措施。根據(jù)綠色超高層建筑的要求,上海建工集團實施了一整套包括鉆孔灌注樁施工在內的綠色施工方案;制定了揚塵、水、噪聲等污染控制措施、光污染防治措施和廢棄物處理措施等;通過信息化施工手段,隨時根據(jù)環(huán)境監(jiān)測單位提供的監(jiān)測報告調整施工方案和施工順序,最大限度地做到對周邊環(huán)境的保護。與此同時,在施工圖設計中應用BIM相關技術,通過計算機虛擬設計,將建筑、結構、機電模型整合起來,以優(yōu)化復雜空間中綜合管線的定位。
施工面臨多項挑戰(zhàn)
自工程建設以來,該集團攻克了一系列難題。要在軟土地基上建造總重達85萬噸的大廈不是一件容易事。該集團對軟土地基鋼管樁的承載力進行了研究,經過成孔工藝和泥漿工藝及聲波與穿孔的反復測試,最終得出科學結論,并于2009年7月順利完成主樓樁基工程。主樓深基坑采用了內徑121米的圓形地下墻、6道環(huán)形支撐進行圍護,成功將套銜接頭新工藝應用于大深度槽壁墻。這樣大的圓形深基坑、中間沒有任何支撐的大空間,在國內也是罕見的。
在對水土耦合的變形進行科學分析后,技術人員通過對深度達33.1米沉壓水的有效減壓降水控制,使圓環(huán)形深基坑大面積開挖后對坑體影響控制在設計范圍內。為保護周邊環(huán)境,在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地下5層的裙房深基坑施工中,采用了逆作法施工技術。在主樓大底板澆搗前,運用有限單元技術、仿真技術和低收縮混凝土技術,動用了450輛攪拌車、8個攪拌站協(xié)同作戰(zhàn)。最終,主樓大底板6萬立方米混凝土一次澆筑成功,混凝土內部溫度理論控制與實際控制非常吻合,創(chuàng)出了一項民用建筑工程的世界紀錄。主樓“躍出”地面開始向著632米高度攀升時,使用了鋼平臺液壓爬升技術。這是上海建工集團經過長期研究和不斷完善的超高層建筑施工的先進技術。過去的機械爬升技術在桁架層時必須拆卸,使用新技術不用拆卸,每層桁架層施工可節(jié)約一個月的時間,大大縮短了工期。
上海中心大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計劃中的綜合物業(yè)發(fā)展計劃,上海中心將建設一座超高層地標式摩天大樓,建成后將可取代附近的上海環(huán)球金融中心,成為上海第一高樓。按照發(fā)展計劃,該項目位于浦東新區(qū)陸家嘴金融貿易區(qū),東泰路、銀城南路、花園石橋路交界處,即陸家嘴金融中心區(qū)Z3-2地塊(目前為陸家嘴高爾夫練習場,乳山新村舊址)。地塊東鄰上海環(huán)球金融中心,北面為金茂大廈。
由上海建工集團參與的“上海中心綠色超高層建筑關鍵技術”科研計劃項目日前獲得上海市科委立項。作為世界未來超高層建筑的代表,高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廈是世界上首次在軟土地基上建造重達85萬噸的單體建筑,是世界上首次在超高層安裝14萬平方米柔性幕墻的建筑,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綠色建筑。
高科技打造智能建筑
上海中心大廈是用高科技打造的智能地標建筑,有望成為同時獲得美國LEED金獎認證和中國三星級綠色建筑認證的世界第一高綠色建筑。從設計來看,作為一種未來城市精神的象征,上海中心大廈革新了現(xiàn)有的超高層大樓設計潮流,體現(xiàn)了城市對“智慧高度”的追求。大廈旋轉、不對稱的外部立面可使風載降低24%,減少大樓結構的風力負荷;雙層表皮內外立面間的空中中庭形成了獨立的生物氣候區(qū),可以改善大廈內空氣質量,創(chuàng)造宜人的休息環(huán)境;創(chuàng)新的幕墻技術與傳統(tǒng)的直線型建筑相比,眩光度降低14%;大廈螺旋頂端可以用來收集雨水,進行回收利用;大廈頂部將安裝風力渦輪發(fā)電機,為建筑提供綠色電能。
從施工角度來說,也有很多綠色環(huán)保施工的措施。根據(jù)綠色超高層建筑的要求,上海建工集團實施了一整套包括鉆孔灌注樁施工在內的綠色施工方案;制定了揚塵、水、噪聲等污染控制措施、光污染防治措施和廢棄物處理措施等;通過信息化施工手段,隨時根據(jù)環(huán)境監(jiān)測單位提供的監(jiān)測報告調整施工方案和施工順序,最大限度地做到對周邊環(huán)境的保護。與此同時,在施工圖設計中應用BIM相關技術,通過計算機虛擬設計,將建筑、結構、機電模型整合起來,以優(yōu)化復雜空間中綜合管線的定位。
施工面臨多項挑戰(zhàn)
自工程建設以來,該集團攻克了一系列難題。要在軟土地基上建造總重達85萬噸的大廈不是一件容易事。該集團對軟土地基鋼管樁的承載力進行了研究,經過成孔工藝和泥漿工藝及聲波與穿孔的反復測試,最終得出科學結論,并于2009年7月順利完成主樓樁基工程。主樓深基坑采用了內徑121米的圓形地下墻、6道環(huán)形支撐進行圍護,成功將套銜接頭新工藝應用于大深度槽壁墻。這樣大的圓形深基坑、中間沒有任何支撐的大空間,在國內也是罕見的。
在對水土耦合的變形進行科學分析后,技術人員通過對深度達33.1米沉壓水的有效減壓降水控制,使圓環(huán)形深基坑大面積開挖后對坑體影響控制在設計范圍內。為保護周邊環(huán)境,在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地下5層的裙房深基坑施工中,采用了逆作法施工技術。在主樓大底板澆搗前,運用有限單元技術、仿真技術和低收縮混凝土技術,動用了450輛攪拌車、8個攪拌站協(xié)同作戰(zhàn)。最終,主樓大底板6萬立方米混凝土一次澆筑成功,混凝土內部溫度理論控制與實際控制非常吻合,創(chuàng)出了一項民用建筑工程的世界紀錄。主樓“躍出”地面開始向著632米高度攀升時,使用了鋼平臺液壓爬升技術。這是上海建工集團經過長期研究和不斷完善的超高層建筑施工的先進技術。過去的機械爬升技術在桁架層時必須拆卸,使用新技術不用拆卸,每層桁架層施工可節(jié)約一個月的時間,大大縮短了工期。
該工程今年的三大節(jié)點目標是塔樓核心筒完成48層、塔樓外圍框架結構完成36層、完成裙房逆作法B5層大底板澆筑。面對眾多新技術的挑戰(zhàn),建設者們將實現(xiàn)更多施工技術新突破。
黃河第一長橋東明黃河公路大橋開工建設
記者12月8日從山東省交通部門獲悉,連接山東和河南兩省高速公路網(wǎng)的東明黃河公路大橋首樁日前在東明縣黃河對岸成功開鉆,經過技術測試,首樁成功。這標志著這座連接魯豫兩省高速公路網(wǎng)的大橋進入實質性施工階段。按照施工計劃,大橋將于2015年建成,屆時,該橋將成為黃河上的第一長橋。
東明是黃河入魯?shù)谝豢h,黃河將魯豫兩省阻隔,山東日照至東明的高速公路2003年就已通車,但與河南省境內在建的長濟高速隔河相望不能相連。為優(yōu)化魯西、豫北交通條件和投資環(huán)境,打破制約兩省的交通瓶頸,兩省各級政府積極申請修建黃河公路大橋。2009年8月,山東省東明黃河公路大橋獲國家發(fā)改委立項核準。
據(jù)了解,經過近兩年的設計和前期籌備工作,該建設項目路線起點確定在東明縣東北新莊南,通過設置東明東互通式立交,連接現(xiàn)日東高速公路,過黃河后進入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長垣縣,路線全長為23.50公里,其中大橋全長約15公里,是黃河上的第一長橋,山東岸接線長約8公里,橋梁和路基寬度均為28米,全線采用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時速120公里。
該建設項目采用BOT運營模式,總投資為38.67億元人民幣,其中項目資本金(占總投資額的35%)由山東讓古戎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全額投資,其余資金由國內銀行貸款解決。全線共設1座15206米的雙幅特大橋、2座234.5米的大橋、2座164米的中橋、2座互通式立交、5座426米的主線上跨分離式立交、1處養(yǎng)護工區(qū)、1處管理中心、1處主線收費站、1處匝道收費站。大橋的建設,將把此次開鉆的首樁為主橋126號橋墩直徑1.8米變截面樁,深約105米。126號墩將由21根樁支撐。整座大橋共286個橋墩,需鉆孔灌注649根樁。該工程建設工期為48個月。
黃河第一長橋東明黃河公路大橋開工建設